這次的《82年生金智英》是我趁著要回到臺灣的前晚,到電影院看著第一天上映的午夜場,意想不到的是和個位數的女性觀眾群們一起看了這部電影。原以為敘事般的故事在午夜會像搖籃曲,但是,卻意想不到地清醒看完整部作品。
站在「成為更友善的社會環境」的立意之下,這部電影是必須要有的。透過影像化文學作品,使更多人可以接觸這類型的議題,尤其對於「看電影」就像是種家庭共同休閒娛樂的韓國人來說,更能夠觸及更多的觀眾。而目前在韓國已經有突破300萬票房的成績,其實對於這部在南韓呈現兩極反應的作品而言,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正好上映一個月的時間ㄝ,找了「NAVER電影」的數據,其實也和現場會去觀看電影的年齡層和性別很接近。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而是直接進到電影院裡感受,整部作品用插敘的方式來金智英出生在於描述金智英曾經歷過的「歧視與害怕」,可是卻讓我覺得太過深鑿在「女性弱勢」上,讓人感到不太舒服,像是當中包含著金智英的人設出生在愚人節、家中排行老二、在重男輕女的傳統教育中成長、進到女性難以升遷的公司、以及遵循著社會對女性既有的規範生活著,卻沒有反抗。但我相信這一定會是許多女性在生活當中可能會面臨到的難題。
而作家會將金智英設定在這個年紀出生,在我所看到一篇文章當中有提到在1990年到2000年的韓國,為韓國的性別失衡非常嚴重。一般國家男孩的自然出生率為103-107,而1990年韓國男孩為116.5。
「性別不平等」可以說是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會發生,因為它可以做為是種鞏固自身權益的最簡易的區別方式。對於有能力的人、年紀較長者給予尊敬,可以說是社會共識。但在南韓,特別在加乘考慮到「年紀與輩分」以此規矩所建構出的社會,在面對到因為婚姻與育兒所帶來的空白期,所以在職場社會當中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是不碰觸。所以,如同鄭有美所主演另一部的韓劇《轄區現場(라이프)》,會成為警察的原因就在於求職時面對到深刻的不平等。
![]() |
成為可以安慰他人的作品 |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有許多人勇於站出來為自身權益發聲,讓問題被看見,然後一同面對,這才是最好的方式。而臺灣「性別友善」的原因,在於我更能夠不分性別年齡地與人述說與分享自己的生活與情緒,而非一昧地壓抑。尤其「性別教育」的重要性,是在於教育他人除了了解生理解構的差異外,並且學習體諒與尊重。
在看電影的同時,比起金智英的情況,現實社會中有許多人的媽媽面臨到的是更艱難的環境,包含我媽媽。尤其是我又是家中獨女的情況之下,更常會有人問我會媽媽為什麼只生一個、為什麼只生女生,這樣的質問直到現在都還是會不時地被提及,成為一種痕跡。可是要離開這個迴圈最重要的在於,身在其中的人要勇於改變。電影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金智英轉換人格後,對媽媽所說的那段話所帶來的溫暖。
其實在韓國,也是有不少人像金智英的老公與弟弟,都是在實際接觸後改變了自己與身邊周遭女性的看反,進而給予尊重。也因為這部作品,不少韓國男性爭相為自己發聲,尤其是住在首爾男子們都紛紛地響應並且澄清他們對女性的尊重,更因此產生了地域差別說。
或許是因為沒有利益關係,我在韓國所認識到的男性朋友不少都還是有著紳士風範,如果有著對性別上的疑問與偏見的時候,透過「討論與對話」認識當中的差異,這樣的一小步累積起來也是相當可觀。
根深蒂固的既定印象難以改變,我們能做的是,面對到自身覺得困窘的狀況,該想到的不是抱怨於這個社會與隱忍,而是對此發聲並行動進而帶動共鳴。小說與電影裡的金智英完成了這件事情,而接下來就是得要靠大眾對於已知的現況,盡量地避免自身產生偏見,給予他人認同與尊重。
文章撰寫:海那
資料來源:naver영화
圖片來源:naver
文章撰寫:海那
資料來源:naver영화
圖片來源:nav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