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金芭黎台商因為一直無法三採陰性 ,因而在負壓隔離病房待了超過80天後,終於可以離開,回復正常人的生活。而這也是《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書中最重要的一個故事環節。
人們被狹隘的劃分出正常與非正常,而被劃分在非正常的那些人,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貼上標籤、受到厭惡。
這本書我覺得在目前的社會情況下真的很值得一讀,因為在看完之後可以解惑為什麼臺灣的疾病管制中心不公布個案的相關資料,並且盡力地不在媒體上公開任何能夠對號入座的個人訊息,藉以進行個資保護。因為,在面對未知疾病的恐慌的時候,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希望每個人身上能夠有足夠的標籤來標註與區別。
在台灣因為社區關係緊密,所以在二月份的那波海外歸國的遊子,隔離期間總會引來左鄰右舍的異樣眼光。也因此,在每天召開的記者會上,疾病管制中心從指揮官及其團隊到宣導影片,無一不再三的提醒。而在前陣子軍艦感染,更是讓疾病指揮中心不斷苦口婆心的每天重複同樣的宣導。
大家都在討論什麼叫隱瞞,什麼不叫隱瞞,事實上是因為每個人自覺症狀的感覺不同,陳述症狀方式也不同,但只要有講就是對的,台灣現在疫情能控制住,靠得就是信任,靠得是大眾對醫療的信任,希望在這樣的信任之下,坦承以告,當然有一些例外,但大部分都有做到,希望可以透過坦白匡列疫情,現在已經建立非常好的情況,如果很多人隱瞞,就會造成混亂,就會在社會埋下很多未爆彈,這樣令人很擔憂,不要說是隱瞞,也不要質疑專業,應該要尊重判斷,但最終的疫情調查,會有共識也得再釐清。 ——陳時中
在《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描述MERS當時在韓國流行的時候,因為早期沒有做好染病者的個資保護,使得在面對失控的疫情,失能的政府,失去信任的社會,即使MERS風暴離開了,可染病者卻活在那陰影之下,揮之不去。
在對政府、醫院和社會體信任破滅的當下,民間流行起一句話-各自圖生。
看著這本書的內容,再看著台灣如何面對疫情的變化。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做得最好的建立「信任」。盡可能地詳細進行疫調,並且將過程公開透明地在以保護個資的前提下,與大眾進行說明。即使人民的心中有所疑惑,卻可以減少其猜疑的程度。就如同書中有說到「透過網路,全國都會陷入恐慌。為了遠離傳染病,會採取各種方法。與過去沒有網路的時代相比,就算死亡人數不超過四十人,但恐懼強度跟中世紀死了四百、四千甚至是四萬人是一樣的。」
在全世界中,台灣是少數可以不用被關在家裡,並只要做好衛生習慣並且保持社交距離,維持正常生活的國家。透過網路我們可以更快速地得知海內外的疫情狀況。但面對這場長期抗戰,是所有人都不能放鬆警戒,因為「漁網鬆了,大海廣闊無邊,越是拖延時間,大海越是無限的擴大。」
生與死不能交給運氣。
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在參加全球網際網路會議(The Web Conference),與大家分享台灣台灣防疫3大重點,分別是快速、公平、幽默。透過在PTT上看到他人的資訊分享後,進而快速地進行查證並且進行相關疫情防堵措施 ;在開放資料的基礎上,許多人員協力製作出應用程式並整合健保制度與線下人員的販售,使得人民盡可能獲得所需要的資訊;因為網路的快速傳播,再加上圖片傳閱的盛行,政府帶頭將訊息以簡單且有趣的方式製作官方圖文甚至是迷因圖,使得散播更容易。
因為時局緊張,民眾會感到焦慮,有很多人恐慌搶購,出現很多陰謀論。台灣對抗不實資訊的策略是幽默闢謠。——唐鳳
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風情,這波全球化的疫情其實也讓更多人去檢視自身經濟體的缺失。台灣現下防疫的成功,可以說是因為我們作為世界的孤兒以及面對中國的威脅與利誘產生的防備心,再加上十多年前SARS那場慘痛的教訓後所成就目前的成績。
對於韓國,我們則是透過《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了解他國在過去疾病災難後,如何因應的緊急應變措施,並且實際應用在這次的長期抗戰中。事實證明,從每天診斷出幾百例的確診案例到大量進行區域普篩,到現在控制疫情每天僅有個位數的確診案例,這過程可說是曾經付出慘痛的代價後,所收穫的成果。透過文字,我們回顧了當時候的情景。但更多的是希望從中汲取訊息與經驗,不要重蹈覆轍。
對於韓國,我們則是透過《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了解他國在過去疾病災難後,如何因應的緊急應變措施,並且實際應用在這次的長期抗戰中。事實證明,從每天診斷出幾百例的確診案例到大量進行區域普篩,到現在控制疫情每天僅有個位數的確診案例,這過程可說是曾經付出慘痛的代價後,所收穫的成果。透過文字,我們回顧了當時候的情景。但更多的是希望從中汲取訊息與經驗,不要重蹈覆轍。
書中片段精華擷取
- 國家賦予病人的數字裡都沒有「 0」。「0」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數字,但在計算人數時,「0」卻不具任何意義。「0」這個數字,包含了未能抓住最後機會阻止的遺憾。
- 政府說「注意」,那就相當於瘟疫公司遊戲當中的「警戒」或「嚴重」等級了。而表裡不一的政策,只會加速傳染病的散播速度。
- 死亡人數並不等於MERS給國民帶來的恐懼強度。應該更多方面去看MERS是如何給我們造成傷害,以及造成怎樣的傷害,再制定危機警報等級。
- 不管傳染給多少人,MERS病人都是受害者。把全部MERS病人看作受害者後,才能討論誰才是讓他們被傳染的加害者,才能分清法律和制度的對錯。
感謝時報出版邀稿並提供閱讀,以下為非分潤連結,歡迎大家多多購買。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740?sloc=main
■誠品: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0932818271
■讀冊: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97180.html
文字撰寫:海那
圖片來源:海流設計、SBSNEWS
■誠品: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0932818271
■讀冊: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97180.html
圖片來源:海流設計、SBSNEWS

沒有留言: